《The Darkling Thrush/暗处的鸫鸟》中英文对照[托马斯·哈代]
英国著名作家兼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名诗“暗处的鸫鸟”创作于世纪之交,正值1900年。表面上,整首诗营造着悲观的氛围,只在最后残留一丝希望的气息。然而,诗歌的基调直到结尾处仍雾里看花。本文旨在探讨这首诗的意象,感受诗人绝望和希望中徘徊的惆怅。
英文情诗篇之《暗处的鸫鸟》中英文对照
The Darkling Thrush 暗处的鸫鸟 / Thomas Hardy
I leant
upon a coppice gate
When Frost was spectre-gray,
And Winter's dregs
made desolate
The weakening eye of day.
The tangled bine-stems scored
the sky
Like strings of broken lyres,
And all mankind that haunted
nigh
Had sought their household
fires.
我倚在以树丛做篱的门边,
寒霜像幽灵般发灰,
冬的沉渣使那白日之眼
在苍白中更添憔悴。
纠缠的藤蔓在天上划线,
宛如断了的琴弦,
而出没附近的一切人类
都已退到家中火边。
The
land's sharp features seemed to be
The Century's corpse outleant,
His
crypt the cloudy canopy,
The wind his death-lament.
The ancient pulse
of germ and birth
Was shrunken hard and dry,
And every spirit upon
earth
Seemed fervourless as
I.
陆地轮廓分明,望去恰似
斜卧着世纪的尸体,
阴沉的天穹是他的墓室,
风在为他哀悼哭泣。
自古以来萌芽生长的冲动
已收缩得又干又硬,
大地上每个灵魂与我一同
似乎都已丧失热情。
At
once a voice arose among
The bleak twigs overhead
In a full-hearted
evensong
Of joy illimited;
An aged thrush, frail, gaunt, and
small,
In blast-beruffled plume,
Had chosen thus to fling his
soul
Upon the growing
gloom.
突然间,头顶上有个声音
在细枝萧瑟间升起,
一曲黄昏之歌满腔热情
唱出了无限欣喜,----
这是一只鸫鸟,瘦弱、老衰,
羽毛被阵风吹乱,
却决心把它的心灵敞开,
倾泻向浓浓的黑暗。
So
little cause for carolings
Of such ecstatic sound
Was written on
terrestrial things
Afar or nigh around,
That I could think there
trembled through
His happy good-night air
Some blessed Hope, whereof
he knew
And I was
unaware.
远远近近,任你四处寻找,
在地面的万物上
值得欢唱的原因是那么少,
是什么使它欣喜若狂?
这使我觉得:它颤音的歌词,
它欢乐曲晚安曲调
含有某种幸福希望----为它所知
而不为我所晓。
诗歌赏析
英国作家哈代是一位善于描写自然的作家,本文将通过分析诗歌《黑暗中的鸫鸟》中鸟的意象,向读者展示哈代诗歌的自然观。
一、哈代诗歌的特点
众所周知英国文学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最擅长的是小说写作,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思想深沉的诗人。
他的作品大多数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他曾创作过许多观点鲜明的哲理诗,本文将选取《黑暗中的鸫鸟》为例,展现其独特的诗歌风格。
哈代的诗歌既有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又有与浪漫派有着本质的差别。从哈代的自然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哈代从自然万物的悲剧性中探寻人类的悲剧命运,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他要展示的是人的命运比其他生物更加悲惨。
二、哈代诗歌中的意象
解读诗歌应从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歌语言的灵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与诗人要表达的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段,也是读者解读诗作的突破口。本文将着重分析《黑暗中的鸫鸟》中鸟的意象。
鸟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视为令人心情愉悦的精灵,是慰藉人心的天使,哈代笔下的鸟类一方面如此,而另一方面却是自然界苦难的承受者和人类苦难的缩影。由此我们可见哈代思想上的矛盾性,也可以通过他的描述感受到他鲜明的双重自然馆。读者即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浪漫主义色彩,也可以看出他面对社会矛盾而显露出的“现代主义的创痛”。
三、《黑暗中的鸫鸟》中鸟的意象分析
《黑暗中的鸫鸟》(The
Darking
Thrush)是哈代作品中机具忧伤情调的典型代表。英国诗人阿尔弗雷德?诺伊斯曾对此诗作过这样的评价:“这是我们这种抒情的语言所能写出的最出色的哀婉动人的抒情诗,可以说是世上最优美的抒情诗之一。”
此诗作于十九世纪的某一个黄昏傍晚。1896年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发表之后,哈代遭受到了各种方面的打击,他开始渐渐变得悲观失望,逐渐放弃小说创作,甚至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也蒙上了一层悲哀和抑郁的色彩。他这种心理上的嬗变在他这一时期(即十九世纪的最后几年)的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他后续的作品中接二连三的出现对外部世界的荒凉和凛冽的描写,其中渗透着他对自己的生活失去希望的情绪。然而,当他凝望窗外,一直鸫鸟的出现却让他思想迸发,这时的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荒凉和凛冽,却多了一份对新世纪的希望和畅想。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个小节,第一节和第二节描写了诗歌中的主人公对大自然的感受:凄凉而凛冽。
在诗歌第一节的开头,哈代使用了一连串极富寓意的意象,形象地向读者描写了十九世纪末的荒凉和萧瑟。譬如,他用“像幽灵般发灰”描写“寒霜”,把太阳比喻成“更添憔悴”的“百日之眼”用“冬的沉渣”指代残冬。这些意象都展现了冬日的死气沉沉,一副萧条腐败的画面在读者眼前浮现。随后,哈代又用“断了的琴弦”来指代气死沉沉的十九世纪末,这一意象不仅使人感觉到这个时代带给人的压抑,也同样使人感受到新意和生气的丧失。
在第二诗节中,诗人将“世纪末”的情绪进一步形象化地拓展。诗人的视线从眼前所见的景观延伸至甚至整个世界,哈代匠心独运,将苍穹比作一具尸体的墓室,大地正是“斜卧着的世纪的尸体”,而寒风此时此刻被描写成了为大地哭泣的悼念者。这一系列的比喻和描写向读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十九世纪末的凄凉。随后,诗人通过描写外部世界的荒凉来表现人类内心世界的冷寂,试图从自然界中追寻人类自身生活的悲剧源泉,他将对自然界的描写和人的内心情感世界结合起来,让整个自然景色更加悲戚。与此同时,哈达用人类的悲戚来反衬自然景观的荒凉,整个世界的悲凉,让人更深刻的感觉到当时那个时代带给人的无助和失望。
结束第一节和第二节对大自然景观的描写,到了诗歌的第三节,哈代的笔锋一转,他并没有继续沉溺于残败凄凉的严冬景象,而是为整个诗歌的基调增添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正当人们沉浸在这个被荒凉覆盖、激情丧失的残冬景象中时,鸫鸟清幽的歌声从林间传来,带给人一丝惊喜。它敞开胸怀尽情歌唱,尽管它“瘦弱、老衰、羽毛被阵风吹乱”,声声颤音中甚至还带着欢乐和希望。诗人顿时领悟,鸟儿尚在欢唱,自己为何悲观失望?
鸫鸟欢乐的歌神渐渐洒满整个黑夜,歌声清脆悦耳,让人欣喜若狂,令人不仅联想到:这莫非是鸟儿在这个黑暗的世纪末之夜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带给人们新世纪的光芒?然而,他不得不承认他感觉不出希望来自何方,更看不出它欢快高歌的客观理由。希望的一线之光也由此复归黯淡。
《黑暗中的鸫鸟》作为一个典型,集中表现了哈代的悲观主义自然观,在哈代的思想观念中,大自然具有双重分裂的力量,一方面,大自然是残酷的、荒凉的、令人绝望的,另一方面,哈代又试图从这番悲凉的自然中寻求到激励人心的、理性的、理想的寓意。这首诗中的残冬和鸫鸟是两个意义相反的意象:哈代用“荒凉的残冬”比喻十九世纪的终结,用鸫鸟欢乐的歌声象征着对新世纪的希望,完美地体现了哈代的双重自然观。哈代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对新时代独特的寓意,使《黑暗中的鸫鸟》成为经典并且广为流传。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推荐关注
时光流影
一个分秒成书的神奇网站上传图片和文字,体验自动排版,一键成书!